为积极响应国家《“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9月11日下午,在2025心理健康普慈论坛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建院九十周年主题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陆林,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分会主任委员赵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主任、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王小平,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王高华,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谢斌,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袁勇贵,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岳伟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肖俊杰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张庆娥等专家代表共同签署倡议,号召全国相关机构和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者,锚定“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这一关键方向,在精神卫生资源提质扩容上出实招,在服务效率优化提升上见实效,在全民心理素养培育上求突破,以实际行动彰显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
助力我国形成普惠性心理健康生态
专家指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目前已成为亟待守护的“新边疆”。当前面临多重挑战:儿童心理问题隐匿性强,易被误认为叛逆或生理问题,导致干预延误;专业医生和治疗师严重稀缺,家庭往往求医无门;社会污名化使家长回避问题;儿科与精神科分离,缺乏“心身同治”的整合模式。同时,机遇也已显现: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国家政策日益重视,更多资源投向早期预防;人工智能辅助筛查、数字疗法及线上咨询平台为普惠服务提供新途径;“整合医学”推动儿科与心理评估融合,正逐步构建“筛查—识别—转介—干预”的全链条服务网络。
推进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则是构建全民心理健康防线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创新与努力。如从“管理”到“服务”瑞银投资,构建全人关怀生态,必须扭转观念,将社区精神卫生的定位从单纯的维稳和管理,提升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与人文关怀;打通“医院—社区—家庭”闭环,强化联动机制和医联体建设,打破机构间的壁垒,建立无缝衔接的服务网络是核心,更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社区专业队伍。
近年来,脑科学研究和技术不断更新,也出现了诸多伦理问题——当神经干预技术(如深部脑刺激、基因编辑)可以大幅改变一个人的情绪、性格、记忆甚至价值观时,我还是原来的“我”吗?改变的边界在哪里?脑机接口和神经成像技术使得“读心”成为可能,那我还有隐私吗?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些疑惑必须做好几点:伦理先行,如做好知情同意,做好隐私保护等;建立动态监管,推动公众的参与和教育。“总之,要审慎前行,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整体福祉而非相反,是这一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提到中国心理治疗的临床突破与生态共建时,专家特别强调,中国心理治疗领域正经历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临床与生态建设双轨并行。临床上,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主流流派与中国文化深度结合,实现本土化创新;数字心理治疗跨越发展,危机干预网络日趋高效系统。生态上,形成多层级人才体系,从博士、硕士至社区心理师、社工和朋辈支持员,队伍持续壮大;借助科普宣传和“心理感冒”等去污名化概念,公众认知提升,更多人群勇于主动求助,普惠性的心理健康生态正在形成。
90年传承让“600号”文化融入城市品格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赵敏回顾了医院自1935年“普慈疗养院”创立至今的变迁,“从单一院区发展到如今三院联动、成为国家医学中心的跨越,凝聚了几代‘精中人’的奉献与努力。”党委书记肖俊杰表示,中心已从一家本地精神卫生机构蜕变为辐射全国、接轨国际的国家级平台,始终以推动心理健康普惠为己任,并以“精神卫生服务年”为契机,持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致力于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切实回应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与期待。
近两年,“600号”将城市品格与医院文化相融合,不仅推动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更承载着温度、信任与人文关怀。论坛上,乐音如灯,丹青寄心。青年歌唱家张帆涛与“600星合唱团”的孩子们,以一曲《同一首歌》,在星穹之下温暖相和。这支由医院儿少科悉心组建的合唱团,特别邀请钢琴家孔祥东倾情伴奏并参与录制,用清澈的童声,传递着直抵人心的温暖与勇气;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汪家芳捐赠了一幅融合两个院区景致的山水画,目前,画作的印刷版已经留在“600号画廊”墙上,并邀请观赏者共同再创作。
今年,在院史馆改建筹备中,市精卫中心收到多方捐赠的历史物件。王祖承教授将珍贵的多位老专家签名本赠予赵敏,象征医院历史与精神的代代传承;李冠军、金金、李伟、宋歌等四位医生带来了原创诗朗诵《精中情》,深情讴歌中心九十年来的坚守与成就。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表示,精神卫生事业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未来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学术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并鼓励医院继续发挥国家医学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